Company

Sustainability 可持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相关课题。

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被霓达杜邦集团认定为重要的经营课题之一。作为具体的环境管理社内体制,我们设立了“环境委员会(每月召开1次)”与“节能委员会(每年召开4次)”,旨在持续推进环境管理和节能活动。

基于TCFD建议的信息披露

霓达杜邦以"ADVANCED SURFACE CREATION™"为核心理念,致力于为电子产业的核心器件即“半导体”与“硅晶片”的生产提供最佳表面处理所需的尖端抛光技术,并以日本国内及亚洲地区为中心向全球市场供应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以此推动数字化社会的发展。
半导体产业对于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举足轻重。本公司深刻认识到,在将半导体产业的尖端技术顺利交付给众多利益相关方的过程中,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成为本公司面临的重要经营课题之一。为充分认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通过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措施,致力于构建更具韧性的业务运营体系,我们基于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建议)的框架,持续推进相关举措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公司治理>

本公司由董事长社长统筹负责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议题相关的风险、机遇、目标设定及具体实施策略,并承担最终责任。
作为具体的环境管理社内体制,我们设立了“环境委员会(每月召开1次)”与“节能委员会(每年召开4次)”,旨在持续推进环境管理和节能活动。“环境委员会”由环保负责人及环境推进负责人主导运营,负责审查环境数据及进展报告。“节能委员会”由环境推进负责人及各事业部门代表主导运营,基于环境委员会及各部门提交的报告或共享的信息,研讨具体的脱碳措施、分析评估风险机遇、审议评价结果并探讨活动方针。
关于节能委员会研讨的气候变化相关风险机遇及应对方案,将上报至由本公司董事担任委员长的更高层决策机构即“霓达杜邦领导团队会议”。霓达杜邦领导团队会议作为气候变化应对的监督机构,负责审批包含气候变化议题在内的重要事项审议内容。
关于整套治理机制的运作情况,每年2次向董事会汇报,董事会则将在审议相关报告后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战略>

本公司运用场景分析法,努力明确气候变化对未来业务的影响并将其纳入战略规划。
在2024年开展的场景分析中,为了全面把握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我们结合分析结果并参考外部机构发布的多种情景方案,设定了两种气候情景,即“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4℃以上”的情景,以及“根据《巴黎协定》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的情景。基于这两种情景设定,我们对气候变化可能对本公司带来的影响(包括供应链在内)进行了全面评估。情景分析选取了两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是各国政府均设定了具体减排目标的2030年,另一个则是《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年份即2050年。在情景构建过程中,我们重点参考了以下基准场景集。

4℃温升场景 1.5℃温升场景

参考场景

  • ・RCP8.5 (IPCC AR5)
  • ・STEPS (IEA WEO 2023)

参考场景

  • ・RCP2.6 (IPCC AR5)
  • ・APS/NZE (IEA WEO 2023)
  • ・SDS (IEA WEO 2019)

关于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与"机遇",我们通过参考各基准场景集,系统考察了其在既定场景框架下的显化路径及影响程度,并综合评估其影响规模与发生时间,以此为依据确定其优先级次序。经过探讨,我们确定了如下表所示的关键风险与机遇。

要因 区分 对业务的影响 时间轴 评估
转型 政策・
规制
碳定价 风险
  • 因引入碳税等碳定价制度,根据CO₂排放量将产生额外支出
中期~长期
塑料规制 风险
  • 随着与塑料相关的规则的推进,为应对替代材料更换和回收高度化,相关费用将有所提高
中期~长期
可再生能源・
节能政策
风险
  • 随着能源政策推动脱碳化,将带来电价上涨
  • 随着节能政策加强,将不得不将设备器具更新为高效设备,设备投资费用将相应提高
短期~长期
机遇
  • 因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建设需求增加而带来的半导体需求增长,以及本公司产品销售机会增加
短期~长期
市场 能源结构・成本变化 风险
  • 因对可再生能源需求偏重,将导致电价上涨
短期
原材料成本变化 风险
  • 主要原材料塑料和二氧化硅的生产成本增加,将导致采购成本上升,以及为引入环保型材料而产生的应对成本增加
长期
重要商品需求变化 机遇
  • 随着脱碳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半导体需求增加,从而带动相关产品需求增长
短期~中期
客户行为变化 风险
  • 来自客户企业的减少供应链排放等脱碳化要求增加,从而带来应对成本增加
中期
机遇
  • 通过应对包括减少产品生命周期排放在内的脱碳需求,带动销售产品需求增加
短期~中期
评价 客户的评价变化 风险
  • 脱碳化相关举措的信息披露内容或参与度不足时,将导致企业声誉下降
中期
物理 急性 干旱 风险
  • 因干旱导致半导体生产工厂停工。或因取水限制造成整个供应链生产能力下降,从而减少销售机会
中期
异常气象・气候模式变化 风险
  • 因气象灾害加剧导致公司网点受灾产生损失
  • 公司网点及供应商基地停业,以及供应链中断造成收益减少
  • 事业所或工厂空调设备使用成本增加
短期~中期
〈评估的定义〉
・时间轴
短期:1年以内/ 中期:~5年 / 长期:5年以上
・影响度评价
基于以下判断指标进行评价。

在评估风险重要性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场景分析内容及针对本公司业务韧性的评估。评估结果如下所示。

4℃温升情景分析

在该场景下,我们假设现行气候相关目标及政策的监管要求不会提高,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物理影响将持续恶化。由于本公司所有生产基地均位于日本国内,我们特别关注由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水等水文灾害风险。此外,虽然本公司主营产品为半导体制造用抛光剂等半导体相关产品,但考虑到半导体制造过程需消耗大量水资源,客户所在地可能面临的干旱等水资源相关物理风险也不容忽视。若此类物理影响呈现频发化、严重化的趋势,则可能导致直接资产损失、并引起包括客户在内的业务停顿,从而影响收益,对营收产生重大财务影响。

1.5℃温升情景分析

该情景假定各国将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和《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所指定的1.5℃目标,并通过政府所实施的新气候政策和规制,来加强碳定价机制等市场化手段,努力加速向低碳化的转型。
本公司在抛光剂生产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硅和塑料等原料,而这些原料的生产过程会伴随相对较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若各国均引入碳定价等脱碳监管政策,市场进一步强化脱碳导向,则企业可能因供应链碳排放量过高而承担额外碳税支出,并且需要增加生物质转化和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投入,从而面临多重压力。这不仅会直接推高运营成本,还可能面临供应商将新增成本转嫁至产品售价的风险。此外,本公司工厂的生产主要依赖电力供应。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持续提升,需要新建发电设施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传统方式更高,可能导致电价上涨,进而推高本公司的生产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伴随汽车电动化(EV)等脱碳技术的普及,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建设需求进一步提高,预计将带动半导体的需求增长。功率半导体被认为有助于降低各领域产品的电力消耗,随着其需求不断增长,预计将带动本公司半导体相关产品的销售额提升。

基于上述场景分析结果,本公司充分认识到必须从如何应对与缓解气候变化影响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作为当前实施的重要举措,本公司京都工厂率先推进脱碳转型,其中的一环便是已将厂区用电100%切换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目前正计划逐步推广至集团其他生产基地。在应对物理风险方面,我们基于包含预防措施在内的业务连续性计划(BCP)制定了涵盖灾害防范及恢复的全流程预案,并通过研修和培训,确保方案得以落地实施。该计划中系统性地纳入了供应商分散布局、物流应急预案等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并在制定过程中特别考量了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则将持续进行方案内容的优化调整。在把握发展机遇方面,我们正与母公司霓达株式会社协同推进环保型产品的研发。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及社会趋势动向,通过实施具体脱碳措施,力争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风险管理>

在本公司,由节能委员会主导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及管理全流程管理,系统应对各类不确定性风险。在风险识别及评估方面,除汇总各事业部门的报告外,该部门还运用场景分析手法,根据报告及分析结果确定重要课题。具体而言,将报告和分析中梳理出的课题事项按照相关经济活动的规模(采购量和销售额)及发生时期和可能性这2个评估维度绘制矩阵图,从而确定需要优先应对的风险。对于已确定的风险,则将根据需要研讨应对措施并设定目标,同时定期进行重新评估,以实现风险的预防、规避或影响的缓解。
研讨事项将共享至更高层级的会议体“霓达杜邦领导团队会议”,以实现与全公司风险管理的整合。霓达杜邦领导团队会议负责汇总各事业部和各委员会讨论的事项,全面管理与本公司方针和运营相关的内容。关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和机遇的评估结果,也将根据需要纳入考量范畴,在该会议体中整合到战略和全公司风险管理流程中。此外,已决定的事项将向董事会报告。

<指标与目标>

本公司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实际数据如下表所示。今后,我们将基于场景分析的结果及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研讨并设定必要的披露指标及目标,同时具体推进向脱碳转型的各项举措。

本公司针对生产阶段的温室气体(以下简称"GHG")排放削减制定基本方针,以2030年度前较2013年度减少46%、2050年度前实现"碳中和"为目标,持续推进具体举措。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动GHG减排:
①彻底落实节能措施以减少能源使用总量
②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范围
③采购GHG无排放能源目前,
我们正在进行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核算工作,推进数据公开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