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前就职于某电机企业的半导体部门,所属部门负责统筹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学机械抛光)制程技术及晶体管核心部件的制造工序。 由于管理工作和咨询业务增多而逐渐远离一线,感到未能·发挥自身的强项。恰逢霓达杜邦组建应用团队,便决定转职加入了。当时公司虽是抛光垫及抛光液制造商,却缺乏化学机械抛光制程方面的专家。为提升客户满意度,我们组建了化学机械抛光专业工程师团队。 正因如此,我们部门过半成员都来自器件制造商。
成立以来,我们作为客户与本公司之间的技术桥梁,逐步建立起能精准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专业建议的体制。通过使用与客户相同的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对抛光半导体晶片进行实际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合理性的提案。 这就是我们部门,一个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由客户需求孕育的团队。
我们为几乎所有的客户配置专属的应用工程师。 针对大型客户,我们还采用双人协作体制,共同解决客户的课题或负责提案工作。我本人主要负责4家企业、7个据点,若计入不定期的技术咨询则涉及面更广。
客户尤为关注提案的合理性,即建议是否精准到位。这是因为客户评估化学机械抛光时,半导体耗材往往耗费巨额的成本与时间。所以不难想象,在进入评估验证前的方案筛选阶段,客户必然保持高度谨慎。为了应对客户的这种顾虑,提供具备合理性的提案至关重要。
所有晶片抛光测试均在无尘室完成全流程测量。既有应客户要求采集数据的情况,也有我们为了对标现有产品性能开展的评估。此外,在制程技术开发过程中,我们有时还需要进行自主规划,探讨可行的加工方案,并通过实测验证其有效性,最终将验证结果整合到技术提案中推进实施。从方案设计开始,将实验流程落实到“Run Sheet”序列表,估算所需耗材并实际订购。待准备就绪后,方能进入无尘室开展测试。这类工作约占整体业务30%,其余70%为外部的工作。
抛光测试会设定多种参数条件,如压力、转速、抛光液流量等。为了观察垫片的阶差磨损变化情况,有时需要中途停止抛光,使用阶差测量仪进行检测,通过这类细致的观察方式来确认其变化特性。若时间允许会反复进行测试评价,曾有一天完成4片抛光垫20余次测试的记录。我们的核心工作不在于单纯进行抛光实验,而在于思考通过何种实验能够获得有效验证,以及如何采集令客户满意的高质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最关键的是要在客户方的生产设备上进行实效验证,确保工艺的可重现性。
我最印象深刻的与客户的交流经历,是一次与某存储器制造商的合作。对方工程师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们要和霓达杜邦进行激烈的数据交锋。” 此后历时约半年,我们每2周1次左右,反复进行数据采集与汇报工作。具体而言,我们严格执行闭环工作流程,即每周执行1次试验并迅速整合数据、及时进行成果汇报并确定下一阶段的测试方案,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数据交锋”,或者说是“数据对轰”。最终,当次年启动大型项目时,这些数据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帮助我们保持了重要的市场份额,更实现了净销售额的显著增长。
所谓霓达杜邦所秉持的客户导向,即立足客户立场,推动实现其效益最大化的实践活动。就部门而言,关键在于确保方案的合理性与可重现性,即不让客户失望、力求满足客户期待。此外,我们还尽量使用客户的专业术语和计量单位。在亲身经历不同客户的文化差异后,我们开始思考如果向客户呈现单位混乱的数据以及他们的想法。我们深刻理解,采用客户惯用的计量单位来制作提案资料,将有效提升客户的认可度。
为此,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致力于提升提案质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取“鲜活的信息”。所谓“鲜活信息”,即客户主动提供的内部数据。但信息共享往往伴随风险,这成为一个难点。为了让客户切实认知到采用我们的方案的收益远胜于风险,构建坚实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这种信任绝非一般程度的交往或称为朋友,而是必须成为客户认可的技术咨询伙伴。我们提交的每一份数据提案,都如同映照专业立场的明镜。通过持续提供高可信度的方案,逐步构建客户自发共享信息的互信机制,这正是我们践行客户导向理念的永恒课题。
即便今天我们已在抛光垫领域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但若论是否拥有世界顶尖技术,我们深知仍在努力途中。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在技术精进的征途上仍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能够清醒认识到仍有诸多可改进和优化之处,这本身便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若自认臻于完美,成长便将停滞,对霓达杜邦而言,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在此进程中,公司内部“人员管理(People Management)”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母公司核心价值理念“尊重人才(Respect for People)”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念必将成为组织高效运转的基石。无论员工之间相识与否,只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便定能够提升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与工作热情,进而激发整个组织的活力。